Skip to Content

误区1:提示词工程很简单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提示词工程简单,随便学学就行。
  • 正确观点:提示词工程如同提问的艺术,需明确且有效地传达任务要求,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挑战,需掌握技巧并灵活调优。

误区2:提示词工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提示词工程万能,能解决所有问题。
  • 正确观点:提示词效果的上限由模型能力和编写者水平共同决定,有些问题需通过模型微调或进一步拆解任务来解决。

误区3:一套提示词适合所有场景和模型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一套提示词能适应所有场景和模型。
  • 正确观点:需根据具体场景和不同模型的特性灵活调整提示词,以达到最佳效果。

误区4:提示词越复杂越好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复杂的提示词效果更好。
  • 正确观点:提示词应简洁明了,过于复杂可能导致上下文混乱、性能下降、信息冗余、生成内容长度受限及引发误解等问题。

误区5:提示词的示例越多越好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示例越多越好。
  • 正确观点:示例应注重正确性、代表性和多样性,而非数量,对于模型已熟练掌握的任务无需过多示例。

误区6:提示词中加要求模型就会听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只要在提示词中加要求,模型就会完全执行。
  • 正确观点:不同模型的指令理解能力不同,可能需结合其他策略提高响应效果。

误区7:提示词设计好了就不需要改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提示词设计好后无需修改。
  • 正确观点:提示词编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,需根据个性化需求或遇到的问题进行调优。

误区8:提示词一定要手动编写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提示词必须手动编写。
  • 正确观点:虽有自动生成提示词的平台和模板,但掌握提示词工程技能仍重要,以便调优自动生成的提示词。

误区9:提示词自己测试效果不错,线上就应该很好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自测效果好,线上应用效果也会好。
  • 正确观点:线上用例更复杂多样,测试时应构建更具代表性和多样化的用例,避免过度乐观或悲观。

误区10:提示词写好就行,用户输入不重要

  • 错误认知:认为只要提示词写好,用户输入不重要。
  • 正确观点:用户输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样关键,高质量的提示词和用户输入相辅相成。

参考

提示词工程的十大认知误区

Last updated on